我(全程台語對話):借問一下,這附近有腳踏車店嗎?
路邊修鞋中年男:有啊,你轉回去第二個紅綠燈口就有一間。
我:所以我要回頭是嗎?(我已經從後火車站走到前站,再走到這個對話處)
他:對,你過去右轉就看得到,有一個塑膠布棚子…
我一時沒找到,走遠了。停在街廓另一邊路口:請問、這附近有腳踏車店嗎?
親切的年輕阿嬤級大嬸:有啊,就在那!(手指著斜對面)有否?那輛白色轎車啊?
我眼前一片空白…
她:你走過去就會看到了啦!
嘉義車站附近一個很有趣的角落,隨興而素樸的腳踏車舖。
報載日本116歲壽星的生活秘訣:吃飯只吃八分飽,看來非常正確!連腳踏車輪胎充氣也不要超過八分,否則…很容易爆掉。
是在那間塑膠布篷下修的車,輪胎爆掉之前,則是這間。
回家路途間,輪胎看得出來扁多了,騎不快。沒有概念,又懶得請教專家,死命地加氣…
(第二次來修車,天色暗下來了,哥哥阿伯先返家去,我跟弟弟阿伯開始天南地北聊起來,他十足是記憶寶庫,嘉義的今昔大小事,甚麼都能聊,也是生活智慧王…)
~百年智慧腳踏車行別關門~
那天是我第四度造訪這間腳踏車行。
第一次去,圖的是地緣之便。爸媽家就在附近,就近去給輪胎加氣,後面陸續是車子逐漸老衰,座椅掉了,前幾天被機車撞上了後輪、歪了,這次是腳斷了。
店裡三位阿伯都到齊,是將近六十歲的兄弟檔,外加一位八十歲的長輩,閒來無事,就到店裡幫忙,加起來也將近兩百歲了。
弟弟阿伯來幫我處理,先找了二手零件來裝,長輩也蹲坐下來端詳,弟弟阿伯原本得意洋洋,結果還是不行,被長輩「囉嗦」了一下,但還是笑咪咪。也許是把長輩的訓斥當作是生活的調劑?
中途,不間斷地有人出現,來借灌氣球、預約買車,還有後面住處鄰居阿姨來抱怨鄰里的問題,全部人都停下手邊工作,加入議論紛紛,最後在哥哥阿伯的承諾下,暫時結束了一場騷動。
第二次修車時,兄弟倆為了買樂透,你一言我一語,還勞駕了長輩從中調停,其實也不傷和氣,就是所謂的「鬥嘴鼓」。他們道地的台語交流,雖聽在我心上不十分牢靠(片段沒聽懂),在嘉南平原特有的黃昏裡,呈現了一場有趣的庶民生活喜劇。
動作快一點,也許至多十分鐘就完成了一次服務,那天,卻花了將近半小時。但,我卻不在意,反而對這間有百年智慧的腳踏車行越發有好感。
是出自老一輩從窮困環境過來的惜物,是老社區老鄰居才有的街坊熱鬧和人情況味。
~時間雕刻了人生的高度,也塑造了一位華髮雕刻家~
牆壁上那隻骨董老鐘,有八十年歷史了,「老」闆帶著「子孫滿堂」的興味對訪客說:「從我阿爸那時候就在用的,用到現在,還要定時調時間…」。
只有我一個客人,四下安靜。
老街上往來人車也少。「汝甘嘸是嘉義人?喔,最近才搬返來,細按捏喔…這條路古早時陣很熱鬧啊,三更半暝也還有人走動…」,老人家邊俐落地剪髮,邊讓我放縱地竊取往昔的記憶。
陷坐入椅子裡,骨董鐘的滴答聲,也將我引回小時候。還是小貓小狗身形的我,還不夠高度,老闆很專業地在兩個椅臂放上木板,讓我端坐在上面,形似一尊白袍小菩薩。
應該還有位老闆娘,這時候的她應該在內屋裡忙。因為聽到裡面偶爾傳出聲響。
用電剪先理出一個大概的輪廓。
興許是漂浮的髮屑入了喉嚨,讓我止不住地乾咳了起來,老闆停下手勢,「嗆到吼?!」,用關心的問候,回應我之前有關「傳人」的疑問。並不是怨天尤人,就只是一種看開的淡然,「也許就關店了吧,現在沒有年輕要學這個了,學校那些學美容美髮的,都嘛去街上那些新潮的店」。
那空氣裡,也聽得到老剪刀在一起一落間,規律傳出有點鈍但又熟練的咬合。
「嗯,這樣可以維持到過年前再剪!」,那天,不過是十一月中,離過年還有兩個月以上。
是一位對每次成果都滿意的老師傅,用約莫二十分鐘但是「一期一會」的態度,或直立或微蹲,不疾不徐,雕塑了我的頭髮。
臨別前,老師傅還特地走出門外,站到騎樓下,「今馬有卡冷啊,有穿外套否?!」。
剛搬回南部,還會回台北找之前設計師,溫習他剪頭髮的溫度。他,之前,曾經在預約時間過後快兩個半小時才開始,幸好那次沒有約會遲到,那之間,也很少準時開剪,而我,總是催眠自己。他的技術很棒,我是死忠的好顧客。
最近那次,又讓我等了兩小時,沒有任何抱歉。
甚至連每次臨別,最後默默致謝的那一眼都省了。
我終於決定讓彼此的關係結束…
現實是公正的警衛,不小心就會錯過,不留意就會永遠告別。
~仙草的故鄉在嘉義,商道的精神看這裡~
民生北路中正路第一銀行騎樓轉角,曾經有過「海吉桑仙草冰」,營業超過60年,已經是很多嘉義人的人形地景。
現在人去樓空了,只剩下一張摺疊矮桌和椅子。
據說剛收攤前幾天,第一代老闆、80幾歲的張秋冬,還每天過去走動。有一說是捨不得,也閒不下來,就到老地方打發時間,也有個更令人感動的說法:老人家擔心熟客不知道,白跑一趟,也是順便謝謝客人多年來的支持。
這不是我記憶的味道,但在網上看到許多關於他的事蹟之後,我願意相信第二個說法。
為什麼我們會懷舊?在近日台灣黑心食品地雷接二連三爆發之後,也許可以在更長一輩的理念和實際行動,從張老先生的故事裡得到答案。
「貢丸的故鄉在新竹,肉圓的故鄉在彰化,我知道仙草的故鄉會是在嘉義。」張榮福(第二代)語帶希望的說。
希望這樣的不取巧的甘美滋味,能用新形態的經營方式重現在世人面前。
~城門城門雞蛋糕,三十六把刀~
這攤標榜古早味的雞蛋糕,就位在嘉義客運市區總站的轉角,印象中只吃過一次,但也是流傳四十年的味道了。
它的存在,應該與客運車站息息相關,車站帶來了人潮和他的顧客。但隨著時代演變,車站似乎成了市區交通的毒瘤,而展開了廢遷的討論。
最近幾次去光顧,不是不見阿伯不然就是已經打烊,前天終於遇到,還不到八點,他正在吃便當,正欣喜著,忽聞他毫不修飾地回答:「已經賣完啦」。
阿伯頭髮也益發地白了,哪一天也跟民生北路第一銀行騎樓的仙草冰一樣,時候到了就收攤了…
是那首朗朗上口,唱不膩的安徽童謠。因為鄉音,和傳播的路迢遙,從「幾丈高」變成了「雞蛋糕」。
城門城門雞蛋糕
三十六把刀
騎白馬帶把刀
走進城門滑一跤
三輪車跑得快
上面坐個老太太
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
~這不是牛鐵馬,它們到哪裡去了?~
台灣圖書室顧大姊轉述她美術老師至少三年前的記憶…
很長一段時間,早上出門,總會在民權路國華街街角,遇見一位八十歲老男人和一台「牛鐵馬」。
據說,老人家年輕力壯的當年,是在阿里山鐵道北門驛口提供貨運勞力,那台牛鐵馬就是他的賺食工具。時不我予,工作需求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了,但老人家記憶還停留在每天一早要出門上工,而且要準時,遲了也許就沒飯吃了。
既然北門驛那邊沒了工作,就遷移陣地,到公會堂這邊(現在的中正公園),看看有無「事頭」可做。
日復一日,直到兩鬢發白,徹底的沉入黑夜。(後面這兩句,是我自己為了戲劇效果加的)
顧大姊分享故事的同時,林慧萍的〈驛〉也同步在耳邊響起。
註:「牛鐵馬」又稱「武車」,是「是農業時期的宅急便,是先民維生的重要工具」。黑色腳踏車,重而堅固,適合載重,踩起來卻輕穩,只是騎不快。
居民的自動自發,應該是社區營造能夠成功很重要的關鍵。報載,造型剪樹發起人包括72歲、有雕刻專長的趙李春子、62歲的郭侯彩雲與從事油漆工作的林姓住戶,後來鄰居也慢慢加入澆水、修剪。
想像一群社區大叔大嬸,既有對於生活環境的熱愛,又兼童心,將安全島上的金露花、福建茶與馬櫻丹等灌木,巧手裁剪成小鴨、孔雀或金元寶。
嘉義市西區林蔭大道很多條,這裡是最美麗的一段了。
也有人很懷念東門圓環的老士官長麵攤。老伯伯念過湖南師範,糊裡糊塗就被抓去當了兵,然後落腳異鄉,用遙遠家鄉的滋味,慰勞也連結同鄉人的心。
《後青春—優雅的老》的丘引說:「甚麼叫老?我從來沒聽過。從容、自在與智慧,才是熟齡選擇。」
在我們身邊,經常看到熟齡朋友猶勤奮工作著,其中不乏是迫於生計、窘迫而侷促,當然也有人只是不想閒下來,純粹打發時間。無論甚麼情狀,俗世標準裡的成功與否,歷經歲月淬鍊,所匯聚而成的「生命熟成智慧」,是最能代表他們的關鍵字了。
嘉義古都的這群熟齡朋友,還多了一份始終如一的素樸。看似固執、不求權變,卻是一種誠實的態度,腳踏實地,或一板一眼或詼諧逗趣,都在表達他們對於生命的信念,連結了某種美好,默默傳達對社會的正面影響。
老,並不是無用,不一定過時。
老而不朽,活出真本事,更顯古錐。
老化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事實,必然經歷的未來。
當那一天來時,我可不可以也是…老古錐?!
還有好多老古錐…
(那天終於follow到行動阿嬤了,就像自己突然闖進時光畫片裡。顯示為開心。今日事今日畢,一天吃多少就取多少。)
(雞蛋冰有哪幾種口味呢?巧克力、鳳梨、梅子、牛奶、芋頭,在博物館門前兜售著古早味,也是「博物館級」風景了)
(那位蹲坐在轉角賣麻花捲的老阿杯,應該也有很多故事…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