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沒有辦法阻止風景的流動,包括自己的記憶。只好用快門和文字療癒自己,也紀錄他們的曾經存在。

P1360125    

有沒有一種實體可以永垂不朽?在誕生的當下,其實就已經同時啟動另一段「結束」的鬧鐘,時間長短的差異罷了。所以,重點在於過程,活得漂亮,存在時讓人有感,化成無形的記憶,無限期延展下去。

當然,不延展也是可以的…太多記憶揮之不去,就拖累了前進的力量。

 

除非改走市區內唯一的平交道,上橋下橋是每天往返爸媽家和住處的必要之舉。

上下甚麼橋?台鐵縱貫線在日據時期興築時,原先是沿嘉義市區邊緣而過(現今中央噴水池是城牆的最西邊),隨著人口增加、市區改正而擴大市街,西區逐漸成形,鐵道遂不得不搖身一變,成了分隔市區的角色。分隔,相對產生很多層次的意義,端看用甚麼角度解讀。

鐵道穿過嘉北車站往南到世賢路以北的市區路段,除了國華街平交道,會穿越三座陸橋(北往南依序是博愛、北興、嘉雄)與四座地下道(新生、文化、興業西路、世賢路南段)。平常,車流量明顯是不大的。

 

橋或地下道,也可以是一道道立體風景,增添了生活的趣味,因為從地面逐漸攀高,或從地底逐漸上仰,看見了難得一見的城市角落。

這些橋或地下道,為了配合台鐵嘉義路段高架化,在可預見的未來,即將從城市地表上消失,也等於拿到畢業證書、功成身退。

 

 P1310667   

~穿越時空隧道~

當我還是維特少年,代步工具只有腳踏車,活動範圍不脫公園和蘭潭(我的後花園!)、學校(巴不得趕快上大學)、書店(那時還沒有誠品)和電影院(威秀影城?啥東東?)。小學五年級還是六年級時,堅持自己搭公車上學,就覺得很勇敢兼時髦。假日騎腳踏車沿著還未擴寬、綠蔭夾道的省道往民雄去,滿足逃家的虛榮。 

文化路地下道是這個林業都市最早的鐵路地下道,地下道另一頭已經超出我的想像範圍。總覺得從底下穿了過去,就到了另一個世界。

世事多變化,我不僅搬回來了,還住到這一個「另一個世界」哪!

 

P1350180  

(日本東京三鶯有宮崎駿,台灣宜蘭有幾米,嘉義也有王文志。城市的美麗與藝術家,其實可以相輔相成!)

~能不能天長地久?~

在戀愛甜蜜期,時間總是過得太快,夜不夠深,兩個人的路總是要走個好遠好遠,最好天長地久。

畫面裡,往《魔繭》般的發光蛋狀物走進去的年輕男孩女孩,應該是剛認識不久的情侶吧?對話還有點生疏,但彼此都全神貫注,你一句我一句,容不下空檔和他人,滿滿的喜孜孜。

這顆蛋狀物是台灣新銳裝置藝術家王文志在故鄉嘉義的第一件作品,取名「森林之歌」。嘉義在日治時期轉型為林業都市,阿里山的檜木從這裡轉往日本,山林禿了,城也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沒落了。蛋其實不是蛋,她是神木的象徵,是嘉義曾經因森林而風華一時的見證。

南來北往的縱貫線鐵道列車,在進入或離開嘉義車站,都會接受她如女神般眷顧的關愛。

幸好也因為沒搭上台灣快速發展(或破壞?)的列車,嘉義尚能保存著某種時光停滯,令人感到美好與疼惜的幽靜氛圍。

 

情侶走進中空的神木時,一輛南下台鐵夜班車從對面駛過來,相互錯身而過。

他們也許沒意識到,對這幅嘉南平原的美麗夜景來說,時間也是不夠用。因為,人口僅有27萬的嘉義,市區鐵路段也要高架化了,平面鐵路和平交道的響聲就此走入歷史,她也會沉入高架列車的視線水平面下

也許就在不久的一年半載後。

P1360134     

(從博愛陸橋看到的〈森林之歌〉,一輛台鐵列車正緩緩駛過…)

嘉義在地藝術家王文志到奧地利發光了!繼兩度受邀在日本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》發表作品(今年是「小豆島之光」),近日更以《高顫慄3-高塔藝術》登上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天台,與整個城市天際線相互輝映!

〈森林之歌〉是王文志在嘉義的第二道作品,就像幾米和宜蘭的好山水相輔相成,嘉義也提供了在地藝術家生根茁壯的土壤。

身為嘉義市民,真的與有榮焉啊!

 


 

電視健康資訊節目報道:騎單車上山坡可以增加骨質密度。自從回到嘉義之後,有更多藉口不運動,剛好就以每天的回家為由,當作是對自己的鞭策好了。

〈陸橋∣鋼筋水泥搭築的一道彩虹〉

P1350889   

~從這裡分道揚鑣~

北興路橋就在嘉義車站旁邊,從橋上往南邊眺望,可以看到月台,正好有一輛自強號列車進站。視線盡頭左方的階梯狀白色大樓裡,有間唯一放映院線片的戲院,它的斜對面就是嘉義車站。

彩繪列車的右邊,是嘉義鐵道藝術村。想找一天過去一探究竟。台鐵和森鐵從這裡分道揚鑣,鏡頭剛好拿鐵道號誌鐵塔當分界線

那天我牽著腳踏車,從住處到兩公里外北興路的腳踏車行,便利商店小姐說店老闆最近家裡有事、不常營業。報給我陸橋旁的店,「是老闆弟弟的店」,一樣也關著門。只好再爬上這座陸橋,從後驛到前站。頭上是毒辣的日頭,我聞到身上一股焦味。

才十點多的南部。可是是開心的。

台鐵縱貫線嘉義市區段即將要高架化了,也就是說,這又是即將消逝的風景。

 

P1360126   

~我要飛上青天~

很多條路可以通到爸媽家,這條路最簡單直接,也是我最常走跟喜歡的。

 

市區三座陸橋裡面,博愛陸橋最靠近民雄,位置偏北,已經是舊桃城北門之外了。

走東西向,如果由西往東,橋東的這一端,城市的縫隙較寬大了,因此可以看見更多的山景。路橋從高聳蒼鬱的森林裡跨過去,橋的這邊是空天曠地,另一邊也是,雖然還在市區裡,總覺得奔馳在城市和鄉村的交界。

如果是下過雨,感覺就更棒了。往前衝刺到橋的頂端,整片阿里山山巒歷歷在目,清晰到彷彿可以瞧得見山坳裡這戶人家小孩在門庭裡外玩躲貓貓、山腰上那戶人家廚房開始熱灶暖鍋,而橋上的人下了橋,過了紅綠燈,離炊煙裊裊、笑聲朗朗也就沒多遠了…

是《湯姆歷險記》裡的「我」,除了心曠神怡,小小滿足一下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快感

不免要哼起來:上青天上青天。

 

P1360528    

[嘉雄陸橋是嘉義市區第一座陸橋。嘉義市人口多集中在東區,在市區省道環狀化之前(還為另闢新路以避過市區車潮),這座陸橋連結舊市區和台南,重要性不言可喻。]

嘉義《這不是》之守護平安的自由女神

這不是紐約哈德遜河愛麗斯島上的自由女神。當年多少來自歐陸的新移民,或逃難或求生無門,航行過一望無際的大西洋,平安進港,見到她,激動落淚,因為上了島就等同90%拿到進入新世界的門票,希望在握。

也不是矗立在巴黎第十五區,美國人複刻還送法國人當禮物的自由女神。或者,位於關島蘇珊娜路上、守護著亞加納灣船隻的自由女神複製品。據說,東京街頭也有一座!

更不是李清志記憶中出現過的台北自由女神、陽明山下山進入福林路的街道端景。「雖然這尊自由女神像並不大,卻也給經過的人帶來時空交錯的驚異感,成為中山北路北端的一個特殊地標」。

 

在自詡為「民主聖地」的嘉義,自由女神當然不能缺席,在嘉義東區往台南的交通要道,大隱隱於市地溫柔守護北回歸線的子民。

原來,全世界到處都有的自由女神,某種形式上是源自西洋的媽祖婆二號!

Ps.毋庸置疑,聖母院裡的主角當然是西洋媽祖婆一號!

 


2013/8/29新聞:由於康瑞颱風帶來豪雨,目前嘉義市的世賢路、博愛路、興業西路、林森西路地下道封閉,禁止通行。

〈地下道│城市樂章的升記號〉

老媽家在鹽水,所以從東區開車過去,接省道最短的路,早期是經由嘉雄陸橋,後來就多走經興業西路地下道了。地下道先下後上,穿越地底,連接兩邊,也是橋的一種,同樣也增添了都市間行走的趣味。

P1370662     

~新生地下道和它,都是我的秘密通道~

鐵道的另一端有座日系百貨公司,從十一樓的陽台可以無遮蔽地和它對望。直條條的視線裡,只有博愛國小校園和台鐵縱貫線鐵路邊的埤子頭植物園,以及從植物園延展開來的文化路林業公園,要連到王文志的〈森林之歌〉。

這個寬闊的自然場域,自然而然成為它的護城林,周遭樓房低矮錯落,儼然是它的屬地屬民,它是中心城堡,應有盡有,供應五穀雜糧,也歡迎進出。

它像一座城堡,掌控著居民生活,也掌控了我11樓陽台的日夜風景。今天,換一個角度,從平地的高度仰望,也穿越這條秘密通道再次走向它。

 

一個人行走東京之第一夜,在大都會的加倍陌生感裡,從築地步行到銀座。在言語相對有障礙的時空裡,用半啞又聾的步伐,放大了視覺的刺激,也同時是心理層次的「異鄉人」。

騎樓下猛然看見MG兩個英文字母,突然有一點點激動。透過某種秘密管道,隱約出現它那南方島國的姊妹,讓我在東京如他鄉遇故知…

 

P1440510   

~都市邊緣的英雄身影~

世賢路像新城牆一樣,將嘉義市區圍在裡面了,這條鐵路地下道是市區最新的一條,也是最南邊的鐵路立體穿越設施。

離爸媽家遠了,平常不太會走到這邊,即便是昔日以開車方式去鹽水,因為會往南兜繞一圈,反而遠,所以也不是優先選項。車流量不大,又因為寬,相對是一個安靜而美麗的境外了,讓我想起以前在還稱作中正機場上班的日子,來不及搭公司交通車,跳上機車,乘風越野,在空曠貨運站停車場停好車,匆忙步行穿越地下道,出口是當時唯一的航廈。

那天,臨時起意逛到這條地下道,剛好在隧道裡遇見這位無名清潔員。在隱約風雨欲來的午後,一個人掃著地,毫不馬虎敷衍,市街因而整潔,身影孤寂但力量卻很強大。

這次康芮颱風帶來瞬間豪雨,據說幾條市區鐵路地下道因此都淹水而封閉,新聞照片裡就出現這條地下道,沒頂在滾滾黃水裡。看來清潔員將再次出動…

 

P1380021  

~往海平面降半階,往城市趣味升半階~

北興陸橋從林森西路的上方而過,但因為起步較晚,為配合橋的弧度,而有了半沉式的路面,其實不太算地下道。但對於一成不變的日子來說,經過它,也彷彿出現了變奏曲,高半階或低半階,市景輕跳活潑了起來。

  


據說,因為平面鐵道造成鐵路沿線兩側地區的往返不便,同時也為了提昇市區環境生活品質、提昇都市土地利用價值,依照台鐵轉型計畫,嘉義路段從牛稠溪北端至北回站南端,全長為10.9公里的鐵路改為高架化。

這個計畫已經擺進嘉義願景館,也成立了專案辦公室並揭牌,應該是勢在必行了。

城市需要進步,多數市民需要看到「改頭換面式」、「符號化」的建設,高架化相對是容易被看見的指標。不見得不好,只是嘉義市人口不過27萬,成長並不快,可資利用的腹地猶多(包含現有閒置與荒廢),如果沒有交通事故頻繁、導致生命的損失或生活的不便,對這樣一個小而美的都市,市區鐵路鐵路高架化有無需要,見仁見智,或許需要更多的討論。

不過,某網友的意見倒是持平中肯。「不是我不贊成高架(當然地下化更好),而是覺得錢應該花在更該花的地方。」

 

對我來說,每天兩次的上下橋,如同上下班,並沒有不方便,反而多了樂趣。內心是希望這畢業典禮越晚發生越好啊。

 

更多照片在〈嘉義。流動的風景

arrow
arrow

    芒果不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