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從放鬆到放縱,有沒有捷徑?)
(這鑰匙,能開啟心靈秘境?)
(把這張床取名「天堂」?)
(進來了,就出不去了?是自己不想出去。)
(另一張魔法床?)
網路雜誌提醒:太常使用手機,電腦,反應會變慢,記憶力會衰退。
好的,先讓手機暫時休息一下。就翻翻《日月春秋》,把那個閒不得的自己丟掉。或者,發呆,等日落好了。
飯店想傳達給旅人的「真正沉澱心靈,聆聽大自然與建築物結合的光影對話」,在窩在房間、哪裡都沒去的1個小時之後,在雨越下越淅瀝、天幕明顯降下之際,我彷彿懂得了。
沒電了,回房間充電。剛回房,還只是薄雨,後來管不住了,放鬆也放肆了,淅淅瀝瀝了。
等天黑。等晚餐。
等著什麼,說不上來。
《涵碧春秋》卷四寫道:裸體曬月光,又是什麼?
答案是否就在這其中?
沒事找事,閒不得,已經定性。就算台北已經是250公里之外,離開日常已過了兩天一夜,告誡自己:什麼都不要做,剛躺下庭院Day bed,還是微微發慌。
總覺得該找些事來做才好,包括記住這一切奢侈的美好。
天還亮,雨聲潺潺,雞蛋花和樹籬外成了潑墨山水,煙雨濛濛。
要深呼吸幾次了,把周遭吸進身體裡了,才漸漸合拍、對了頻率。
被美景包覆,哪裡也去不得,也順勢自成一個小宇宙。
閉上眼睛,小瞇了一下,也終於把心找回來,來到當下。
後來,在作家丁一新作《慢宿:在旅館中發現秘境》自序遇見這段話,立時獲得共鳴,五體投地。他搬出披頭四主唱約翰藍儂,他說他唱出現代人的心聲,「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,生活已經離我們遠去。」
屋外,雨,絲豪沒打算止歇。
但,並沒有被雨困住。
就只是哪裡都不去。
沒開電視
手中翻著《聆聽寂靜》。從晶英太魯閣翻開書,在日月潭涵碧樓讀到最後一頁,洽好是一年。
「以前我必須遠走高飛才能找到,現在我知道寂靜隨處可得,你需要的只有減法。」
對岸來的媽媽,柔聲提醒了幼稚園大班年紀的女兒,「這水雖然是溫的,待會兒上來,還是小心別著涼了」。
媽媽的媽媽一手把自己推離池邊,如魚得水游了起來,留下一句話,「妳就別擔那個心了,下來一起吧」。
水接天,池水連湖水,加乘的水天一色,是飯店絕景。那美的感動,身不在其中,很難全然感受。少了五感之其一,不過就是個局外人。
要不是出門前忘了帶上泳褲泳帽,還真的得騰出時間,縱身而入。
稍早,引我進房間的小廝是他。鵝蛋小臉,斯文白淨,堆著笑,那笑又是初轉大人的,略帶靦腆。
照章把房間的這些那些介紹過一輪,從音響迎賓水果飯店介紹手冊衣櫃到浴袍,帶到小冰箱時,還開錯了門。
不想讓互動太乾,還見縫丟了幾個問題,讓他補了自信。
末了,他要離開,放了紅紙鈔在他掌心,以為薄謝。他回了一個喜出望外的燦爛笑容。
遠在山郊野外的飯店,離鬧區有距離,附近什麼也沒有,只能窩在裡面,公共空間不再只是「裝飾」,而是「非常的必要」。深入涵碧半島內裡的這裡,又是把自己丟進去的「極非常的必要」。
聽聞行李員指路,樓上有圖書室,有CD和書籍可借閱,心中一喜。稍作歇息,便出門登門拜訪去了。
飯店標榜公共空間要「大到浪費」,還不能是建築的剩餘空間,會是什麼模樣呢?
帶著無邊想像,從地面層升高回到Lobby所在的地面層,穿出大門,再左拐轉過去,幾步路之後,目的地出現眼前。一時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,這已經不是圖書室,而是圖書館了?!
沒有其他人,空間裡幽幽散發著一股閒散沉穩氣息。是一個人的私書房,非常浩瀚,也是古時候書生誤闖大戶人家,被引進老爺的書房等候接見。
先簡單逡巡過一遍,見識過了,盤算著,趁著天光還在,先去巡覽白日下的飯店美好。這裡,就等晚餐後再來好好享受。
有點矛盾了,該是慢下來,騰出時間,卻覺得時間不夠用。
(晚餐在湖光軒中餐廳,在另一棟建築物,得穿這道樓梯進去。)
(太直白,難免就失之無趣。意境,需要講究,鋪陳,則用上隱約轉折。進餐廳前,還要在這處轉個彎。)
飯店標榜的是隱形的無微不至,服務人員不會如影隨形,但
那夜,被引至座位,入座,引導人員稍作說明後旋即轉身離
主菜有名,謂紹興陳醬煎豚排。入座時就已經帶到,這道主菜加了紹興酒,上菜時,服務人員又再次給了畫龍點睛式的介紹,伊比利亞豬肉,「歐洲人都只吃二到三分熟,我們調整了料理方式,處理到八分熟,您試試看」。
肉嫩而不柴,醬汁濃淡鹹甜適中,青江菜脆且鮮,地瓜軟中帶硬。食材好,一口即能辨識,料理得好,就成了藝術品,滿分,實至名歸。
餐廳曾與知名上海餐廳「綠波廊」,福州「聚春園」進行廚藝交流,實力雄厚,美味自是不在話下。上甜點前,另一位服務人員問得笑容可掬,「您有吃飽嗎?」
不只吃飽,還心滿意足。
每道套餐皆有前菜,用心與否,美味欲望能否獲得滿足,也從前菜開始。巧妙不同,也看得到匠心。
曾為島上最高端精品飯店,這道「湖光前堂風味碟」,自然馬乎不得。也是先用右手邊的方塊豆腐,上頭一點「阿里山芥茉」,豪爽勾出微微的豆腐焦味與樸實。
黑蒜頭和阿里山筍絲接在後頭,原來黑酸頭是甜的?也是絕配。
簡單三樣,就把食欲與期待撩撥了起來。
精心熬煮的湯頭,配上異國空運來的貝類,再綴以埔里水做成、細緻刀工片成的豆腐花,視覺味覺口感俱佳,成就了「上湯美貝菊花盅」。
(用餐同時,身後是一家子人,應該是辦慶生宴。熱熱鬧鬧地,有一股平安團圓的喜氣。)
敲定了明天的希羅達拉課程,轉身離去,這一家老小四口正好魚貫進來,彼此錯身而過。他們要參加睡眠瑜伽課程。
我要出去,他們要進來。我禮貌性候在門裡面,爸媽和小兒子先進來了,就大兒子留在門外,扶住門,禮讓我先過。
看起來是家教好的一家人。
張愛玲說的,沒有太快,沒有太遲。美麗而短暫相遇,像一顆小石子,投進池子裡,泛起了一道小小漣漪。
(鏡面水池的波光,在天花板上晃呀晃著。)
(原本就安靜,這時候更靜了)
飯後,回房,滂沱了好一陣的雨也停了。
山裡湖邊,又是夜了,雖非涼風習習,襯著圍籬外隱約的流水潺潺,天大地大的蟲鳴蛙叫,也交流出「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」的況味。
因為要提供180度視野,無邊界感受,落地窗,推拉門,是飯店特色。不顧蚊蟲侵襲擾眠的風險,特意把房間整個打開了,打破框架,讓室內外融而為一。事實上,身在曠野,也先把自己丟在外面好一會兒,測試過了之後,才敢如此放肆也放縱。
在水泥城市叢林待久了,萬般小心翼翼。回到大自然,反而不習慣了。
要逼自己走出去,才能深刻體會,常日裡是多麼束縛壓抑自己。
不過,再放縱,也就是淺嚐即止就好。積習難改,留下了光影紀錄,滿足了小小的虛榮,就又整個關上,回到看似開放但安全的,與外界隔絕的室內。
不到落荒而逃,但也看得出是走為上策。
腦海裡閃過一個畫面,那是剛進來涵碧樓的時候…
迎賓茶是檸檬紅茶,配上杏仁。原本只是淺嚐,倒吃出興味了,顧不得面對走道落座,這般拋頭露面,一口接著一口。
連迎賓茶都上了第二次。
候著。候著。東瞧西望,把飯店簡介正面背面都仔細讀過一遍。文字與設計都撩著心,果然是名不虛傳來著。
時間不尋常地久了,美景當前,倒也無妨。
終於盼到接待領班領了小廝過來。「不好意思,讓您久等了」,遞上來一支小提袋。沈甸甸的,說是飯店精選茶葉。
涵碧樓在日月潭邊上,這浴缸則恍若是一艘小船。熱水放滿了的稍後,我會坐進去,讓這艘小船載往湖心,晃悠晃悠一圈,忘了時間。
在華麗而忙碌的城市裡,就算抬頭看,也看不到星星,「仰望星空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」。昨夜,走進伊達邵碼頭延伸而出的平台,已經遠離了人群,一樣半顆難見。
忙完了這個,又有新的接踵而來,機械式反應,停不下來。晚近,連深呼吸都已經幫不上忙。星星,遙不可及。
直到換了邊,星星,才平靜現身,說著,我一直在這裡。
籬笆外是安靜的日月潭,此時此刻是滿滿的蛙鳴及恬靜薰香包覆住我。
Erling KAGGE在《聆聽寂靜》也聊過星空,「把目光往上轉向星空時,也轉向內在的寂靜,因而發現了遺忘已久的自我。」
於是,跨出到庭院,站在星空下的我,既平靜又幸福。
人上了年紀,情緒容易波動。這回,終於睡了場好覺,再次站進短暫屬於自己的私院子,陽光灑在身上,覺得了自己的幸運,泫然欲淚。
從午後4時到上半夜的9點,從放鬆到放縱,還沒睡去哪,我已經完全忘情在涵碧樓夢境。
(待續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