泳池波光粼粼那頭,預期的夜之高潮,即將登場。當簾幕升起,會有什麼?
露天電影演到1/3,隱約覺得左側亮了起來,在山巒與天空交界之處。在白天,那裏是祥德寺所在。
慢慢變得更大。擺脫樹網,浮了上來。
一輪清月。
高掛在太魯閣峽谷與立霧溪之上。
世界還沒看透,總是會出現更新鮮更有趣更麻煩的,讓你從應接不暇到冷眼對待。心被俗世綑綁,感動的標準也越升越高。
月亮升起的那一刻,照見內心的純真。
當全場都全神貫注在電影畫面流轉,只有你知道感動的點是什麼。
野臺戲,或露天電影院,天生就有一種魔力或魅力,與封閉式劇院迥然不同。舞台更大,屏幕更遼闊,更多想像,在風與大自然的氣味與溫度裡流竄。
在廣裘夜幕低垂、千萬年溪流山谷的萬籟俱寂裡,秘境派對般的峽谷露天電影院,更叫人滿懷期待。
那夜上映的是《大娛樂家》。當馬戲團始祖P.T.巴納姆(P. T. Barnum)對觀眾說「這場秀,就要開始了」,緊接著一次又一次歌舞表演,那繽紛的視覺奇觀,緊緊抓住在場同路人、眼神發亮,戲與觀戲之間,也成為最迷人的風景。
當然,露天觀戲,也容易若即若離。
心思和視線忍不住拋向月光,和電影畫面後面的黝黑森林。
幸好瑞典夜鶯珍妮(Rebecca FERGUSON飾)的Never Enough(Loren ALLRED演唱),一開口,就震懾了所有人。
「過去總帶給觀眾虛幻的享受,這次想給他們看見真實的演出」,當歌聲悠揚迴盪,每個轉折都能直擊內心深處。此時此刻,既是虛幻享受,也有著真實的感動。
如同影評人香功堂主:銀幕外的我也跟銀幕上的巴納姆一樣,瞬間愛上珍妮。
入夜,四下一片漆黑,什麼都看不到,但意識流轉,清楚認知自己身在峽谷之中這件事,本身就具有一種魔力。這時,Loren ALLRED歌聲如出谷夜鶯,將「當下」昇華成另一個層次。
玲玲馬戲團,有著近150年的歷史,曾與紐約大蘋果馬戲團、太陽馬戲團並稱「世界三大馬戲團」,在2017年5月中於紐約進行告別演出後,正式宣布解散。其前身,就是《大娛樂家》場景裡的「巴納姆貝利馬戲團」。
怪奇馬戲團不容於世俗眼光,備受爭議。
影評人老子(OldMan):不過費尼斯卻不甩他們,依舊在每晚帶來精采演出,過去可說有些悲慘的童年經歷,以及他堅持帶給人們歡笑的執著,令費尼斯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生活哲學。
「當你對別人漠不在乎時,你就已經毀了。」
娛樂大眾的馬戲團獲得巨大成功,一心嚮往上流社會的他,還不滿足,轉向投資珍妮。更「高貴」的歌劇,對他是更上一層樓。
「讓她不只紅歐洲,而是走紅全世界」的承諾,打動了珍妮,兩人攜手合作,唱遍各大歌劇院,各自達到人生巔峰。
事後回想,那夜螢幕上若不是《大娛樂家》,感受會否一樣?
時序往前推,記憶回到峽谷電影院開演前的表演。
(結果還是遇上了雨,無緣在戶外欣賞表演。不過,對照迴旋樓梯上方的音樂聲,靜夜的中庭果然瀰漫著一股神秘感。)
傍晚似乎下了場雨,夜間表演活動的舞台,從原本的戶外中庭搬到了室內瑜珈教室。如果沒猜錯,舞台應該是窗外那發光的四腳亭前方廣場。
儘管少了劇場般的氛圍,室內場地也沒有布景陪襯,簡單靠肢體動作,反而也生出了凝聚的力量。也不若其他文化園區的應付了事,眼前這群稚嫩原住民舞者,認真看待當下,用盡氣力與技巧,律動、吶喊,層次豐富,是登得上藝術殿堂的演出,值得掌聲鼓勵。
玻璃是冷的虛的,他們的舞蹈是熱的紮實的。
觀者如我,並不覺得只是表演,而是文化與生命的展現。
進場時,觀眾席已經暗了,燈光就保留給前方的舞者。表演結束後,女主持人款款介紹道,那是族人的勇士舞。
原住民舞蹈動作雖然重複、重視節奏,但每個動作都有其意義。"族人的身體動作並非只是歌曲的附庸,而是強化了歌謠所欲表現的力度與群體合作,使之超越了音樂單獨的表現,並且將個人的努力表現,予以整合賦之予集體的形式。"
這兩位高個兒的應該是學長,賣力演出之後,雙雙站在觀眾前面接受喝采。從我進現場見到他們的第一支舞,就已經汗流浹背。
竹竿舞已經算是高難度,肢體不協調,一定會拐腳夾傷,或是絆倒。更何況是四人四腳?
(按照慣例,邀請在場大小觀眾參與。往往,不只是旁觀,還要親身體驗,記憶才會深刻。)
菲利浦戀上空中飛人女孩安妮。同樣是門不當戶不對,兩人只有飛上空中,命懸一線,生命才對等;世界只剩下表演的純粹,情感才有交集。
深山,覓食不易,早早預約了梅園17:30的中式晚餐。
轉往餐廳前,先在一樓大廳逗留了一會兒。
此刻,美味端在眼前,最遠的部落風味豬肋排鹹甜適中,茶壺邊洛神花糖醋魚片細緻之外、讓酸甜帶出鮮味,油泡蝦貝的蝦已經先一步送進口中了,鮮嫩彈牙。種種,搭配紅藜麥綜合飯,恰到好處。
而味道,都需要細細品嘗,才能懂得。
不遠千里而來,就為了不想排隊,放慢腳步。
幸好後來改訂了中餐廳。
安安靜靜地享用晚餐時光,不疾不徐吃了一頓富足好飯。
最後這道「豐滿節令水果佐甜點」上來,已經接近八點半,也就意謂,原住民舞蹈表演即將開演。
一個轉念,急什麼呢?趕上了,看了完整演出,很好。沒看到前半段,生命也不會因此不圓滿。
不急,慢條斯理,有始有終。難得地把一頓飯足足吃了一小時餘,對得起自己了。
珍妮離開他,原有的馬戲團遭人縱火,心血付之一炬以後,費尼斯回到原點,改以帳篷方式演出,但反而讓他找回了當時的夢想,以及純真的自己。同時,他也回到了家人身邊。
散場前最輝煌的那一刻,多年前的那一幕,一家四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在他心頭浮現。逗一個人笑,才是最幸福的事。
散場。
我走出酒店,走進黑暗中。稚暉橋靜靜跨越潺潺大沙溪,身邊沒有人,記得,峽谷的夜薄涼,但心是暖的。戲如人生,哭笑都要走一回。把台北放下,想想什麼才重要,知道自己守住了什麼,踏實了許多。
就好好享受這一期一會。
傍晚,日光漸漸褪去,雲霧繚繞山巔,燈亮了,有些什麼醒了。
同場加映:《大娛樂家》
「帶給別人快樂是最高貴的藝術。」
著名秀場經紀人、傳奇娛樂教父費尼斯泰勒巴納姆(P. T. Barnum)的精采一生,再次以歌舞片方式《大娛樂家》呈現眾人眼前。1952年的《戲王之王 (1952)》,由詹姆斯史都華主演,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。
故事簡單,訊息正面,提醒世人:夢想與初心,家庭與事業,魚與熊掌能否得?
裁縫之子的男主角費尼斯,愛上富家千金查莉蒂,父親生病過世後,他努力工作,如願以償,娶了千金為妻。未料,公司破產,為了養家活口,他貸款經營博物館,生意卻不佳,生活難以為繼。
不得已之下,找來侏儒查爾斯、鬍子胖女士莉蒂、狗男孩、刺青哥、愛爾蘭巨人、空中飛人W.D與安妮等人,改成經營奇異人士表演秀,沒想到大受歡迎,並改名馬戲團…
「那個昔日宣稱想要抗衡上流社會的巴納姆去哪裡了?」
貧困出身、努力向上,獲得成功,有時候是勵志故事,但也可能成為負面教材。為了賺得更多的安全感,打入上流社會、讓別人瞧得起,將初衷拋在腦後了,犧牲了簡單的幸福。
「原來有錢人是這樣生活的,我也想跟他們一樣。」
話說,在觀賞這部片的同時,我人斜躺在山中酒店頂樓泳池畔, 懶人椅不好坐,挺著身子脖子撐完全場,隔天差點閃了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