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時會落雨,所以只是隨興聊幾句。才第一次見面,不好稱阿伯可愛,率直倒是真的,一個起頭,就可能自動牽引出一長串故事。於是得知他是水上人,之前在斗六表演,最近轉到嘉義,應該就在這個角落落腳了。
今夜又是落著小雨的暗暝,淅瀝冷清的文化路夜市,因為阿伯的口琴音符,溫暖了很多。一碗鍋燒烏龍,則因為那卡西般的伴奏,從令人失望扳回到及格界線。
故事必須從我回頭跟阿伯詢問歌名開始。他說了兩遍,癡癡的等,還特地說明是癡情的癡。幸好我腦袋還靈光,記住了音符,回家哼給蒐尋軟體判讀,居然讓我查到了!出現粵語版〈彩雲追月〉。
~走入塵世人間的心靈充電站~
這座純白歐式教堂早在1961年就已經落成,有白柱、白牆、圓頂,還有鐘樓、十字架。座落在24小時運轉的街道,祂不只靜觀其變,也等待有緣人的靠近。從白天到黑夜,出世也入世。
文化路原本是簡單的小路,兩邊零落著幾個吃食攤販…現在,入夜是人聲鼎沸,這幾天農曆春節假期更是萬頭鑽動,簡直要用「傾巢而出」來形容了!新式零嘴攤販早就遠遠隔開了教堂和人群。
幾十年來,祂曾經抗議過嗎?
從小就知道這個洋風的悄無聲息的存在,如同陽光空氣水般,不以為意,或者視而不見,就是再尋常不過的一道街道布景。
直到台灣圖書室張媽媽介紹了,才意識到,這座夜市不只是一般的夜市,因為這座教堂,有了延伸…
「曾有大學建築界老師見之愛不釋手」,說的是漢寶德教授嗎?
早在民國42年初,美國『美南浸信會』就已經在文化路現址出現,最初是竹棚,一年後改建平房。
「民國50年1月份宣教士馬頌平牧師為「浸信教會」親手繪製設計藍圖,親自監工興建。以精細美妙的『羅馬式建築』為其特色…新蓋好的教堂氣勢雄偉、引人注目,至今仍是文化路最美的建築之一。」
也許,逛夜市的人們因為有祂的存在,更能夠放心地大啖美食,或是浸淫在喜樂的氛圍裡。
(在吸引大量遊客的清邁夜市,美食攤大多集中分佈在寺廟的院子裡。「香味襲人的各色小吃攤和大肆饕餮的美食客,在佛唱中,與之相和的是攤販們的熱情招呼。世俗與宗教,是如此水乳交融」。)
或許也是因為文化路夜市和泰北清邁夜市的發源過程相近,以及路邊就有寺廟,總讓我覺得好親切。
鄧麗君說過,「只有在清邁的夜市能很自在,不用擔心被別人認出來。」
追根究底,原是老上海百代唱片時期的同名民族管弦國樂曲,由任光與聶耳於1932年創作。日本作曲家古賀政男1932年赴上海時,微調譜節,再請藤浦光填上日文詞,〈南の花嫁さん〉(南方新娘)誕生。
此曲油高峰三枝子首唱,在1942年(昭和17年)灌录成SP,輕快的日本風,反倒就此烙印在世人心弦。
~遠近馳名、老少通吃的豆花嬤~
繼「第一次吃一定要加花生」的提醒之後…
我(興奮的口吻):這攤的豆花加了豆漿會更好喝…豆漿放進嘴裡,流到了舌頭尾巴之後,甜味會慢慢散發出來(=所謂的「回甘」)…豆花味道是淡淡的豆的香味,配上豆漿的甜味,互相幫襯,很棒喔!
朋友:嗯,很爽口,吃得到豆味!
我(不放棄):還可以配油條!要不要試試看?油條酥脆但不油膩,要一口油條一口豆花可以,泡浸豆漿之後再拿起來吃也很讚,應該是嘉義才有的吃法,很特別哪!
友(望著隔壁桌的情侶):嗯(=下次好了)!
這攤位於嘉義文化路夜市巷角的豆花鋪,也在我的記憶裡存在好久了。
當部分夜市裡的老舖如點心之家、四神湯、當歸鴨麵線遷移他方或凋零而不見蹤影,有年輕人加入經營的她,越做越有朝氣。來享用的客人不侷限於父執輩或中生代如我,還更多是年輕人以及外地遊客,夏天涼身冬天暖心,當真是從小吃到大的庶民美食,四季皆宜!
難怪我家那位住台北的家老大像著了魔,每次返家,阿娥豆花總是他必要的宵夜場。
(最常點的是薏仁豆花,薏仁是煮到細膩了,也不會糾結成塊狀,其次是珍珠豆花,都是甜而不膩,偶爾會再來上這麼一根。)
曾經有網友說不如想像中的好吃,我想,應該還是歸因於「記憶的味道」吧,比方自己媽媽或爸爸的味道,或許過鹹過甜,但有了愛因而最美味。
離開時,我拉住朋友:「她就是阿娥!」,那位陪伴我們長大的鄰家阿姨。
宅男女神中有「豆花妹」,那老少通吃的就是這位「豆花嬤」。
再繼續追下去,終於翻出我記憶深處的音符。在這首鄧麗君的〈幾度花落時〉,也還給阿伯部分的清白。歌詞裡確實有著「癡癡的在等待」。
~半夜限定的世界名曲級美味~
半夜睡不著,走進人潮退去的文化路夜市,這時候出來覓食的人通常更不趕時間了,呈現一種迷濛遊移卻又是隱隱的亢奮。只剩下路頭靠近圓環的這段接著幾個吃食攤,是「下半段」的夜市,才開始熱鬧哪,更經常座無虛席。
點的是鍋燒意麵,偶爾會加點蚵仔煎,它的虱目魚煎應該是招牌,每次來都聽到這桌那桌點了。
既然名為鍋燒,自然是用正方形木框放上日式鍋端過來,湯裡有海產如蚵及蝦(或蝦仁)各一、花枝兩片、蛤蠣三顆,意麵或烏龍麵均可,看個人喜好。
夜色沁涼如水,鮮美熱燙的食物經過咀嚼後滑進身體,霎時湧上來一陣幸福,又因為是露天,是頂著豪華版的天花板安撫味蕾哪,忍不住想哼起那首英語版星空。
(大半都是點一碗海鮮鍋燒麵或海鮮粥,配上一盤煎虱目魚或是蚵仔煎,誰才是主角?各有所號,其實也不好界定。)
以前,夜裡回到嘉義,有時是老媽來接,回家路上會經過文化路夜市,她會問或我主動提議去吃宵夜。她不吃,在旁邊等著我,或是問起近況。
就是這味鍋燒意麵。沙茶、海鮮的甜味、柴魚香,攪和成記憶裡永不褪色的美味。
一個人很難點到虱目魚,只好借用部落客「自然就好」的心得:「就是這味....乾煎虱目魚,每桌客人一定會點一份,分有刺與無刺版本,這是有刺版,無刺的比較小塊,火力適中,微油不膩,鮮度破表。」
不到10:30,已經湧現排隊人潮,在等待那煎虱目魚!
曲盤不知是33轉還是45轉,那款古早台灣也很令人懷念!文夏找來文夏姊妹的文香,演唱台語版的〈可愛的新娘〉,當年她才十來歲出頭。
~我要重新愛上你,文化路夜市~
台灣圖書室某次讀書會,張媽媽分享了她的「印象文化路夜市」。她是嘉義媳婦,不是本地人,投影片也很簡單,簡單的圖片和標題,我卻反而看到了一個我不認識的魔幻夜市集。
也不是鍾文音筆下、「等待邂逅的是我的童少舊夢」,於是更加驚悚。
在那座市集,去掉七彩炫目的霓虹、價廉但貼近普羅大眾消費水平的標籤和熙來攘往的人潮,很多張攤位後面面孔浮出來了。每張都有故事,她嫁給了異國丈夫,用民俗風手做手飾連結了南美洲夢想,他的氣球表演原來不是免費,需要你從口袋裡掏出他的生活費,還有這些那些…
霎那間,魔術師和魔幻舞者,以及獅子老虎狗紛紛出籠。
(夜間10點過後會再出現第二波味蕾的誘惑,這間小陸炭烤是其中之一,網友大推它的烤鴨米血。)
不再只是一條短短幾百公尺的夜市,不光是這座島前十名的觀光夜市。
那夜,我暈眩了。
同一首〈幾度花落時〉 ,也有葉蒨文版本…
~我的白天和黑夜一樣熱鬧~
白日的文化路,有一種奇妙的氛圍。店家、攤販之間,其實是以接力方式,讓文化24小時都在運轉,所以是一條不睡覺的街道。
午後,有人有車,但不是因為逛街而來,是剛好穿越這條城市的南北中軸線,卻又不是主要交通要道。落實在常民生活的節奏之中,但在地人隱隱知道,夜市的繁華才正開始醞釀,夜裡街道會管制行車,是行人的天堂,心裡自然而然地築了隱形的牆,根深蒂固。服飾店開店了,還有間便利店、屈臣氏、小吃老店,空飄著音樂、美味和涼涼的空調。
(郵政屬重要的公共事務,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,嘉義郵局就坐落在核心軸線--文化路。經歷過53年嘉義大地震,是嘉義市區沒有倒塌的三棟建築物之一,外觀在設計上,強調水平線條。)
昨天上午下過大雨,下午又接著下了一場太陽雨,所有的該或不該都還是未定之數,但晴風驟雨,倒把城市洗得曬得透徹了。心暫時地放空,於是經過這座1939年(昭和14年)落成啟用的嘉義二代郵局時,突然就又被打包,快遞去了那天的清邁。
(原本只是章克蘭路的一群攤販,因附近旅館林立,得地利之便,現已成為上有固定棚架、路邊攤販雲集的夜市。販賣各式各樣的廉價品,每天晚上都有,從日落後到晚間十一點。大部分的當地特產都可在這裡買到,如木雕、漆器、銀器、骨董到各式服飾、水果和點心。)
清邁的夜市規模比嘉義文化路夜市還大,但同樣在白天是一般的商業區,晚上才會活起來。
年初某個夜晚,郵局前面這幾株枯樹赫然成為觀光景點!成群白鶺鴒聚集,啁啾聲盈耳,蔚成奇觀。
謝謝這位阿伯,包括配合拍照。日後希望還有機會見到面。
張媽媽眼中的文化路夜市,充滿了作家黃湯姆稱譽房慧珍的「光影細節與人情溫度」。我,則在文化路夜市光影中,尋找清邁夜市的甜蜜回憶,和鄧麗君的身影。
習以為常的風景,朗朗上口的曲調,由不同的角度詮釋,有了更多層次。
下次遊逛文化路夜市,記得抬起頭仰望星空,或聽聽有沒有不同的音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