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用眼睛耳朵追尋大師的足跡,有人則用畫筆臨摹大師的心情。

P1920820.JPG   

 


1990年,黑澤明做了八個《夢》,其中一個夢進入梵谷的世界。

 

P2020994.JPG    

秋節前一天的南國嘉義,午後日光仍盛,行進這座曾經在香港佳士得春拍場以579.4萬港元(新台幣2319萬元)、創下台灣前輩油畫家最高價紀錄的《嘉義公園》,四下逡巡,在畫作與真實場景間游移,也彷彿走進陳澄波的世界。是一種其他公園遊賞無法提供的樂趣。

 

電影大師施展奇幻魔法,引導觀眾穿過普羅旺斯的陽光、巨大的向日葵,走進著火而燃燒的麥田。

時間若回到1937年,那充滿強勁生命力、光影律動感而肆意奔放的樹影娑婆,以及水波、拱橋、蜿蜒的曲徑,畫家應該就站在這裡快筆揮毫吧?!

 

P2020993.JPG      

畫家從東京畢業後轉赴上海多所藝術學校任教,既擺脫經濟拮据局面,又能與「祖國」藝術家們相互切磋;同時間將妻小接到對岸、朝夕相伴,家庭事業兩全,無論是心境或視野都更加開闊。

回到故鄉嘉義已將近5年,那上海生活的5年、「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」,在畫家心中是否仍餘波盪漾?

答案難尋,技藝更臻化境、心隨筆走,則是無庸置疑。主角還是老家嘉義,風格已經大不同。

 

嘉義公園 1937年 修復.jpg   

日本在對岸和朝鮮半島蠶食鯨吞,二次世界大戰還未正式爆發,熱愛的故鄉,儼然成為化外之境。

「1921年嘉義市與台中、彰化等市同時進行市區改正,都市規劃中便保留下一片高崗起伏、綠樹成蔭的嘉義公園,畫面中宛如歡樂的童話世界,鳳凰的樹枝攀緣至池面,玲瓏曼妙,丹頂鶴和白鵝好比親愛的家人,悠然穿梭其間。此景的敘述性已然濃縮成富有詩意的象徵符號,有力而且悅目。」

(摘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)

 

 

P1800054.JPG  

(非台灣本土的丹頂鶴與白鵝,已經飛離陳澄波的《嘉義公園》,黑冠麻鷺移入,親近市民,成為新一代公園印象。)

 

本來以為是公鳥在追求母鳥,振翅、鳴啼,一路追過來。一旁甩手健身的阿伯,中氣十足且氣定神閒說了話,一派見多識廣,「係鳥阿仔巴豆么啊,對阿母討食,阿母毋睬伊啦」。

幼鳥追到了岸邊,母鳥乾脆鼓翼高飛而去。圍觀的人們都笑了。

幼鳥還是不放棄,繼續追上枝椏間。

「黑冠麻鷺的親鳥既負責又嚴格,公母鳥以樹枝築巢、輪流孵蛋與警戒,一天覓食十幾次帶回巢餵幼鳥,一個半月後,幼鳥長為亞成鳥,為了強迫孩子們獨立,親鳥會毫不猶豫棄巢而去。」 

 


P2020989.JPG    

(嘉義公園曾有河神足跡?辯才天女原名是梵語,沿襲自印度河神,而河流的水聲令人聯想到音樂,推演出音樂神、福德神、學藝神等豐富的神格...) 

陳澄波嘉義公園畫作共有9幅,畫於1928至1946年間,市政府於2001年設置觀光畫架,名為「追尋大師的足跡」。

在〈嘉義公園(四)〉,將一座紅色鳥居、拱橋和寺廟畫進了濃蔭遮天的森林當中。一直不解,嘉義公園何時出現過畫中主角?又,這幅觀光畫架,為何放置在小西湖旁邊?

 

P1880394.JPG  

從嘉義人文之友這段文字「嘉義公園內的建築,除了具有濃厚日本宗教色彩的辨財天祠」,繼續追蹤,維基百科也有陳述:「嘉義公園內也有一個辨天池,池邊曾有祭祀辨財天的『辨財天祠』。」幡然醒悟,是陳澄波先生用畫筆和藝術視角將辯才天祠留影下來了,我們才得以穿越時空、一窺昔日風韻。

 

辯才天是日本神話中的七福神之一,象徵口才、音樂與財富的女神。

「原本是印度的河神,所以大多祭祀在水邊、島、池、泉等場所,並與水有關的蛇、龍信仰結合,部分寺廟中有人首蛇身的石雕,或者蛇形石像盤坐於神社四周。」 

 

06 嘉義公園(四)  年代不詳.jpg    

美,不分國界,在畫家成長過程尤為明顯。東洋、中國、鄉土色彩,都是成就國際級藝術傑作的養分。

 

「這張作品的色彩構圖是採用『萬綠叢中一點紅』的視覺效果,全景大多是綠色叢林,只有正中間是紅色的拱門、小橋和小廟...可見他們是要進入拱門,前往神社。」

   

P1180978.JPG  

我和這位「台灣梵谷」的相遇,卻遲到2009年才發生。解嚴隨之,陳澄波這個名字開始回到陽光下以及嘉義、這座他熱愛並四處遊走寫生的南國古都,街道上陸續出現他的畫作,包括嘉義公園。

那次,「…傍晚照慣例推送母親去公園散步時,因為貪看公園小徑邊嘉義國際知名畫家陳澄波的畫作,而差點讓母親從輪椅上摔下來。」

我的文章:〈幸福,因為失而復得

 

P1630393.JPG     

回頭,那座有過畫家足跡的彌生橋,為嘉義公園增添了典雅、新舊交陳的時光之味。

我的文章:〈【嘉義這不是之20】給我一彎忘情水

 


1932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,中日戰況漸趨緊繃,法律上的日僑身分,讓陳澄波只得黯然回台灣定居。繪畫熱情不輟,仍到處寫生,嘉義公園重入畫家的心中,比方昭和9年(1934年)的方形白色獸籠、猴群和圍觀的民眾。

時空轉換,獸籠換成鳥籠之後也空了。

 

P1180997.JPG    

「快樂廚房」的吳恩文,回憶起他小時候到嘉義外婆家過暑假,外公會帶著他到當時還叫「中山公園」的嘉義公園散步。「公園裡有大鐵籠,養著什麼動物我快忘了,好像有一二隻孔雀吧」

 

是從小看到大的景物,彷彿天經地義就該長在公園的這個角落,陪伴著長大,縫入了記憶。依稀記得裡面確實豢養著孔雀和其他鳥類。更早前,則還有陳澄波畫作裡的猴子。

猴子的動態都表現出猴子好動的習性,左上角有兩隻猴子依偎在一起,是猴子互相抓食鹽巴的動作。中間兩隻猴子,樹枝上坐著一隻大猴子,?住一隻盪鞦韆樣的調皮小猴子,籠裡熱鬧的猴群生活,迷住遊客好奇駐足觀賞。

 

07 嘉義公園一景  1934年.jpg         

嘉義公園在1910年(明治43)啟用,初期是殖民政府為提供日本人休憩而興建。公園,是提供公眾使用的公共休閒及運動空間,此種觀念來自於西方,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加以發揚光大,並帶到海外第一個殖民地、台灣,做為一舉實踐現代化國家理想的場地。

園內景觀及設施,包括小型動物園,當是以日本新式公園為範本,同時也具備那個年代增長知識、促進親子互動的功能。同期興建之都會公園如新竹公園,動物園規模更大。

 

P1180991.JPG  

畫家1924年至1929年間留學東京期間,經常前往上野動物園寫生作畫。回到南國,嘉義公園的這個角落,是否也勾起他負笈他鄉的回憶?

 

 

P1820832.JPG  

來到民國104年,在新生代的心中,嘉義公園還是有一處動物園。永遠存在,不過換了地方。

 

誰在裡面誰在外面?在陰暗中歡欣跳舞,在陽光下心事重重...這個畫面很有趣。

 

 


去年平安夜,突發奇想,就拐進嘉義公園,打算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回家。夜裡的公園跟我想的不一樣,樂音悠揚,光影晃動,跳交際舞的、直排輪鞋訓練的,當然也有情侶約會,好不熱鬧。

 

往兒童樂園出口去,就在小西湖邊,還獨有一個人在拉二胡。公園的夜燈,將他孤單身影拉得很長,他的音樂,卻將路人心的皺褶,老老實實地摸平撫順了。是和樂融融的、奇異美麗的平安夜。

那個當下,畫家未曾入畫,卻早已用藝術美感,提點我們看見新時代的《嘉義公園》。

 

P1830812.JPG  

很難預測在那個平安夜會有多少收入?不知道他現在會出現哪個街頭或公園?那夜,萍水相逢,遞出了微薄的心意,也祝福彼此都更好,朝理想更進一步。

 

 

 


 

P1630396.JPG  

走下日之丸橋,就接上將近80多年前台灣第一個兒童樂園。 

 

(未完,待續)

 

arrow
arrow

    芒果不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