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910176.JPG  

年輕跑者像風從我面前穿過去,連帶把回憶章節也撩撥了…

 


在東城山丘上的蘭潭國中讀了一年半,所以有幸參與了一次校慶活動,「環潭馬拉松」是全民重頭戲也是學校傳統。學校既稱作蘭潭,顧名思義,從校門口出發,就是要環繞這座嘉義人的幸福後花園。

 

P1910174.JPG  

嚴格說來,不能算是環潭,終點站就在現今嘉義大學和大壩的交界。嘉義大學那時候還是農專,環潭公路離開大壩後,往下從農專旁邊穿過去。交界處是一片森林包圍的青草地,供舉辦活動之用如露營,過去也是市區小學生遠足的目的地。

誰能預料,原來的公路變成嘉義大學校地,另外闢了新路,露營地變成泛月廣場,還矗立了王文志的「月影潭心」?

就連現在所佇立俯瞰環潭美景之處,在那當下應該也還掩在雜林野草之間。

 

P1370571.JPG  

(移居台東的台北朋友,特地繞到嘉義訪我,三支邊境牧羊犬也跟著主人出遊,親近大自然美景,「蘭潭到此一遊」,是當然也是必然的選項。)

~《嘉義這不是》之蘭潭的夕照悠美與水舞輕盈~

這不是瑞士日內瓦湖的湖光山色,以及那湖畔聞名遐邇的140公尺高之大噴泉。

只是,潭對岸掩映在山巒裡的高樓,滿足了當年少不更事的我,在偏遠的太平洋島國南部幻想世界大都市的模樣,在近似鄉間的暮色靄靄裡想像城市的萬紫千紅。

 

據說,日內瓦湖的大噴泉是一道美麗的錯誤。附近水力發電廠工人下班時要關閉水龍頭,不料反而有水柱從閥裡噴出,大家一時興起,將水加壓,遂成為一處景觀。後來,1891年為慶祝建國600年,政府機關計畫將閥門移到現址,當時還遭到居民反對,怕破壞了自然景觀。

時移事往,大噴泉反倒成為遊客遊覽的重點。

 

P1370596.JPG  

今日的蘭潭,多年後重逢,也多了道早夜的賞景重點。

夏日晚風徐徐,從六點到九點,準點整時上演水舞音樂秀。隨輕快音樂的律動而千嬌百媚,水柱最高可達40公尺,相當顯眼,忽高忽低、乍強還弱,七彩交錯,整座潭就是一個舞台,啦啦隊歡舉著彩球,蹦高蹲低,青春有勁。鼓舞著岸上的人們,是喊著「GO!GO!向前GO!」,也是「把煩惱交給我,將快樂都帶走」。

 

壩上,還有人們的讚嘆、靈魂的交流,和相機喀擦聲。

也多了一道我在心底的感謝。感謝和我同遊舊地新景的夥伴們,感謝有機會讓我回到這裡。

我的文章:〈【台東。南迴鐵路】感情延長線

 

 

 P1350641.JPG  

無庸置疑,現在的蘭潭是座水庫。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,離市區僅3公里,幾乎和城市沒有隔閡,是嘉義人得天獨厚的納涼地。

潭面呈元寶狀,岡陵環繞,碧波千頃,當皎潔明月亮高掛夜空,粼粼波光,呼應水面柔美倒影。台灣光復後,民國37年(1948年),嘉義市長宓汝卓選新嘉義八景,「蘭潭泛月」是其中之一。

「四季皆美,夏秋間雨季,頗有大湖水鄉之態;寒冬時薄霧迷矇,彷若縹緲仙鄉。」

 

P1210918.JPG   

 

(姪女打趣道,蘭潭是我們家團圓飯後的甜點。每次聚餐結束,總要以蘭潭夜景作為句號。)

~更憾人的力量也許並不張牙舞爪…~

去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邀請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參展,名〈小豆島之光〉。利用當地特色材料-竹子,並結合日本各地志工和當地村民,協力完成一座有長尾巴的竹屋,將來會做為當地表演中心與集會所。把情感融了進去,把成品和村莊融為一體。

不同的時刻,陽光從竹編縫隙灑落,遊客居留其中,可以淡淡感受到陽光在肌膚上輕巧的痕跡。沒有人工光源的白天,室內仍舊明亮,涼風滿盈,人毫不費力就得到了清爽和愉悅。

 

不說話,但即便說了話,也是謙遜而溫柔的呢喃,力量更強大。

 

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受邀參展,這次仍舊得到熱烈回響,也為村民帶來極大的觀光收益。

 

P1490698.JPG   

這不是小豆島之光,這是藝術家在嘉義蘭潭的〈月影潭心〉。一樣在月色下輕柔低語,相信會在許多人心裡,或小孩子的夢裡,流洩著一道漣漪,緩慢而持續。

 

P1740052.JPG   

去年秋節當日才得知,三弦詩社當晚在泛月廣場舉辦秋節饗宴活動,「是另一種充滿詩情畫意和閒情逸致的人文風華」。

 

活動時間到11:30,現在才踩單車出發,不知道來不來得及?

是前年春節家人回嘉團圓時拍的照片,所以都穿著冬衣...剛好呼應月兔?

嫦娥不負苦心人,奮力踩奔過去,趕上了夜蘭潭人文風華的那一面...聽說現場除了吃餅、品茗、聽曲、吟詩,還有現場書法家蔡奇勳高難度揮毫。

 

 


 

P1910178.JPG  

或許因為地緣之便,老家住在王田里,泰半是從後門深入蘭潭。所謂的後門,也就是崇仁護校這端的入口。蘭潭東北角地勢相對高峻,一路陡坡下坡,既省了力氣,御風而行,也甚有快感。

 

P1910184.JPG  

中午炎熱時段過去,不只跑者,單車騎士紛紛出籠。

林木蒼鬱,猶如行走綠色隧道,更深入無人之境時,除了自己的呼吸聲、耳際風聲,天地之間,主角換成竹林的傾尬聲響,蟲鳴鳥叫,天籟盈滿。

 

順向或逆向,不斷出現跑者,單獨或成雙。

 

直至進水渠道的月牙灣,到達環潭公路最低點。當蘭潭高水位時,不必跨出邊坡,在這裡,就能和蘭潭達成最親密關係。

 

P1910196.JPG   

1624年(明代天啟四年)荷蘭人登上台灣,以今日之安平與台南市區一帶為據點,不久即安撫了諸羅山一帶的平埔族,並開始經營。1620年,在鹿寮溪「築堰為埤,截入八掌溪溪水,用以灌溉今王田里一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的田園」,荷蘭人紅髮碧眼,那座埤,故稱「紅毛埤」。

 

P1740714.JPG  

我童年時期的蘭潭,是一座素樸至極的市郊小水庫,除了泛月橋之外,三信亭的天壇中國風、顏色鮮麗突出,該是潭邊最受矚目的人工建築物,自然也成了每次寫生比賽最重要的景點。

有一次就是故意不畫三信亭,改用堤防入畫。技巧不好該是最主要原因,總之那次沒有任何名次,連佳作也沒有。

 

後來,得知陳澄波先生在此畫過畫。就在三信亭的位置,其中一幅於昭和15年之後(1940~1945年間)畫就,就取名〈紅毛埤〉。

那時候三信亭還杳無芳蹤,自然也沒在畫作裡面。昭和15年,台灣總督府持續皇民化運動、推行「改名運動」,德義日三國則締結軍事同盟,隔年,太平洋戰事開打,日本偷襲珍珠港,香港陷落。

 

22 紅毛埤  1940-1945年.jpg  

「岸邊有被挖掘的紅土,使得綠色的畫面顯得更亮...前景的樹幹都不用明暗的變化表現,只用單色水墨畫法勾出鹿角樹枝,葉子也只點綴一些而已。」

若要依大師畫作尋找昔時場景,二樓往左眺望的這個畫面該是最接近的吧?

 

P1740730.JPG  

也是胸無點墨,只記得黃鶴樓之類,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
不過…再上也就是兩層樓。

 

P1740737.JPG   

到達的時候,三信亭前面已經有五名年輕人,分別騎了三輛機車。

用嘰嘰喳喳來形容男生似乎不適合,或,稱之為小公雞們?總之,那段期間,我和他們的行跡重疊在一起了。

我在看畫,他們從旁而過。我上樓繞了一圈,拍照交差,他們也仿效繞了一圈,尾隨下樓。

 

該是外地來的學生。很想主動扮演一下免費導遊的角色,分享風光、陳澄波,還有自己的青春回憶。想想還是作罷。

 

熱天午後,寬鬆場域,一場小小波動,漣漪向外擴散,遠了,又靜了。

 

 


P1910212.JPG  

機車環潭兜風,當然是更常見的公路風景。

 

P1910239.JPG  

走走停停,當我快抵達當年馬拉松賽終點,那位在眺望亭和我擦身而過的年輕跑者,就停步在前方。稍作歇息,還是被美景給挽住了?

 

P1910263.JPG   

紅毛埤原本就規模不大,荷蘭人撤離之後,一度消失在時間巨輪之中,恢復鄉野田陌,只餘清末聯庄自治時的「紅毛埤庄」地名。台灣割讓日本,為了因應劇增的用水量,並供應嘉義溶劑廠的工業用水,闢建蘭潭蓄水池,昭和19年(1944年)3月完工啟用。

光復後嘉義用水需求日益提高,民國61年(1972年),自來水公司再度加高壩體,「蘭潭水庫」就此正式定名。

 

懷著好奇心停下來,就在霎那間,我以為我誤闖了異境。是從沒見識過的幽秘蘭潭,向晚林間開始迷濛,卻有中東的妖嬈樂音瀰漫,攀枝串藤,鉤纏著你的耳你的心。沿步道而下,趨近潭邊,水氣湧上來,一對外籍男女映入眼簾。

平台邊的男士,背對夕陽,蹲踞且埋頭在起火,女伴則在另一處,不知所為地來回兜轉。木桌上擺著食物,想必待會兒會有一頓浪漫晚餐。

 

P1910228.JPG  

步道往左邊去,另有一座平台更近潭邊,兩名年輕男子輕快地談著人生,佐以鹽酥雞、微風美景的微醺。

 

離去前,和外籍男士再次四目相接,他終究主動對我微笑致意。

 

P1490690.JPG  

宋蔣捷〈虞美人〉:「少年聽雨歌樓上。紅燭昏羅帳。壯年聽雨客舟中。江闊雲低、斷雁叫西風。而今聽雨僧廬下。鬢已星星也。悲歡離合總無情。一任階前、點滴到天明。」

 

心理學家皮亞傑(Jean PIAGET)提出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有些孩子不能學習某些東西?」答案是:在某年齡階段他們還沒有準備好。

再怎麼勉強,有些外人的話終究入不了自己的心,時候到了,該懂得就會懂得的…

 

「同樣是聽淅瀝的兩聲,但少年、壯年、晚年的心情卻非常不同,在歌樓尋歡的少年,又怎會明白任隨階前雨滴到天明的無奈。」

 

P1910206.JPG  

當年,瘦弱國中生的我,邊跑邊走,落了隊很遠,但終究完成這一段環湖行程。過程很艱辛,當下幾度想放棄,現在,卻是人生旅途中一次美妙的回憶。

正如我們每一段的人生奮鬥。

 


P1910173.JPG   

年輕跑者向我奔馳而來,彷彿一道年輕靈魂也撞進了我的身體。

arrow
arrow

    芒果不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