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850107.JPG  

到的時候,寺內正敲起了鐘。

低沉的咚、咚、咚,按著敲鐘人的心之頻率,是規律的節奏,受眾者的心跳卻是隨一聲緩過一聲。鐘聲傳遞著一種正氣,隱約迴繞山之巔森之間,更襯托了這座全台最高佛寺的靜謐深遠。

 

P1850114.JPG    

庭院裡也有一道熱切的聲音。嗓門不能算大,但此刻太安靜,空氣太純淨,那位熟齡婦女的一字一句,讓在場的人聽得一清二楚。

不清楚是否只有她隻身一人上山,只見她走到山門前再走回來,試著找到最佳收訊狀態,來回踱了好幾次,終於…對著隱形的對象喊著:「好想讓你看到這裡的風景,可惜連不上視訊…就祝你新年快樂啊!」

不覺得吵,倒覺得了「愛要及時」的感動。

和誦經一樣美妙。

 

儘管略顯笨拙,還是比多數人都先進,真正落實了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。

 

 P1850122.JPG  

後來,出遊前不太愛做太多功課,抓住重點,將心打開,隨興之所至,快樂反而多過於計畫過多。只是還沒徹底修練成功,難免會事後懊悔,怎麼這裏漏掉了、又那個景沒拍到!

下了山才開始網搜慈雲寺相關資料,不免疑惑起來,這是我去的地方?同一座佛寺,有人讚嘆於紫藤、明日葉、一葉蘭的美好,有人親臨寺廟的莊嚴殊勝、洗滌人心。

一夜未眠、撐著走既定行程,一路走來也有一些折騰,只想走到了某個目的地、就好。是自己的心把自己絆住了,所以平常會看的都忘了看。

P1850110.JPG  

可以在海拔二千六上面敲鐘,可以走進白牆,親近彌勒佛、在獻納石槽前祈願,還有面對醒世語錄冥思。沒走進去,也就錯過了。

就依同行長輩說的:「當作下次再上山的理由。」

 

P1850130.JPG   

慈雲寺建於大正8(西元1919),日本曹洞宗管長日置默仙師,因覺阿里山之鍾靈毓秀,有如印度之靈鷲山聖地而建造,名阿里山寺。1945年更為現名,日人走後,一度荒蕪,民國56年修建重開至今。

「目前寺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,外為銅鑄、內為金砂,是尊千年古佛。原是泰國國王於1918年贈與日本天皇,日皇覺得玉山高於富士山,特轉贈安奉於阿里山。」

P1850096.JPG  

天若有情、大樹有靈,或許,慈雲寺撫慰的不只有人心,也是阿里山巨木群精神上的依靠。

 

P1420449.JPG  

前年八月溽暑,第一次去東京,當然沒有錯過觀光客必到的明治神宮。

1912年(大正元年)12月,至二萬平段67.1公里長的鐵路完工,阿里山珍貴林木如檜木、雲杉,一車車運下山,除了建造台灣各地神社200餘座,也搭上鋼鐵船遠渡殖民母國,成就了如伏見桃山陵、橿原神宮、筥崎宮,以及、明治神宮。

 

維基百科:明治神宮於1920111日啟用,是供奉明治天皇(於1912年過世)和昭憲皇太后(於1914年過世)靈位的地方。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神社。 

 

 


忘了從哪裡開始,「李素蘭」三個字就如影隨形,是象鼻木與三代木這裡嗎?

P1850032.JPG  

久到失了真,彷彿是人們自己在召喚著心中那個李素蘭。

 

P1850086.JPG      

來自對岸的大媽,顧不得山裡的禮儀,以周星馳《功夫》一片包租婆的河東獅吼找尋同伴,那一聲聲李素蘭,宏亮而微微的急切,這裡那裏到處奔走,穿透森林縫隙、迴盪人心光影,氣勢完全不輸阿里山巨木。

或許、樹木與樹木之間也正呼喚著彼此,只是自認身為萬物之靈但實則五感尚未打開的我們、聽不見。

最後一次的獅吼功,結束在「找到啦」,但已經是佇足慈雲寺一陣子之後的事了。

 

倒不是真的在耳邊呼喚,已經入了心,成了今年頭一天的永恆回憶。

 

 

「為使伐木事業順利進展,日人於一九三五年興建「樹靈塔」祭祀阿里山的樹靈,還請道士上山作法。根據傳說,從此之後怪事就不再發生了。」

P1850077.JPG  

每一座殘留的樹頭

千年魂魄仍不捨離去

仍牢牢抓住土石

所有的痛,化作動人的生命力

繁衍成二代木、三代木……

蔚成周遭子嗣、依依環抱

--吳晟〈樹靈塔〉,二0一三

 

P1850076.JPG    

關於大自然的驚恐、憤怒、控訴、報復以及1935年落成之後的漸漸雲淡風輕,導遊會怎麼介紹?

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文華說,當時日本人大量砍伐阿里山區的千年神木,不少伐木工人罹患怪病而死亡,甚至傳出用白米煮飯卻煮出「紅飯」,日人認為是樹靈作祟,因此興建「樹靈塔」,祭祀樹靈。

 

P1420490.JPG  

因為這座鳥居,讓遠在東京的我,隱隱動起了再訪阿里山的念頭。

這座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旁,一旁告示牌清楚地寫著:是台灣丹大山樹齡1,500年的扁柏,依大正9年(1920)的形制與寸法重建而成。

 

 

P1420409.JPG   

(「hinoki」日本話意指火之木。台灣常見的神木樹種大抵有扁柏、紅檜、香杉、台灣杉、紅豆杉、台灣五葉松等。全世界的檜木共有7種,台灣就佔了紅檜與扁柏2種,都屬於柏木科的扁柏屬成員。) 

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從下面穿過。喜歡但未必清楚東亞歷史的他們,也許不知道台灣曾經是日本國的一部分,島民須接受皇民化、上南洋打仗以及成為慰安婦,島嶼上的重要物資需要捐輸回日本。日本311震災時,台灣小國寡民,卻給了最多的援助。

戰爭、侵略與反佔據,往往是勝敗擺中間,正義公理放兩旁。被拿走的,可不可能討得回來?

 

台灣人,是怎麼走過那段需要放下的時間洪流?還是只是隱忍未發,或者、從頭就認為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、值得緬懷?

如果、日本對台灣人來說是異族,對日本可以放下,對自己人...

 

P1420467.JPG   

(也是回到台灣一段時間之後,才知道明治神宮和台灣的淵源。這群同時存在現場的年輕人,會不會知道這段故事?又是什麼看法?)

~明治神宮裡的小清新~

十二天的關東行,語言的隔閡反而淨化了訊息的本質,取而代之的是聲音裡的情緒。

除了本國人的溫言軟語,最常聽到的就是韓國人的朝氣飛揚了。當然,鏗鏘起伏的華語也算普遍,連新宿大街上定時都傳盪著華語廣播,呼籲遊客遵守注意事項。

只是,這次關東行,放眼望去,絕大多數講華語的旅人都是來自對岸,包括學生旅行團。

 

尾隨對岸年輕漂亮的男孩女孩走出MIDTOWN的,是自信滿滿,但多少也有趾高氣昂。故鄉土地上長了北京的雄壯、上海的簇新以及西安的更浩瀚,東京,對他/她們來說,也許是新鮮大過於欽仰,大辣辣地招搖過街。

會是:「家鄉也有這樣的東西哪,還更大,不稀奇」?

 

 

在明治神宮,遇見另一群人數相對迷你的年輕男孩女孩。

他們低聲細語著,泱泱而有禮,知道這發溢自古老建築與醇厚人文的氣味不會說話,要用心細嚼慢嚥的了。在穿越百年森林的和煦微風拂照下,很守秩序地買了繪馬,沾著輕快愉悅的墨水,一筆一捺、填下了自己的心願。

語調裡透露著我熟悉的故鄉,那座太平汪洋中泅泳的島國,尋找轉型出口。

 

於是我輕易分辨了相同面容下、不同的血液…

 

當一個社會裡的大多數,都懂得尊重、包括環境和萬物,聆聽與理解、跟自己或他人,多少也就離理想的文明層次越靠近。

 


這兩棵巨木像是在守護著樹靈塔般的,矗立在樹靈塔的周邊。

P1850060.JPG  

一棵是千歲檜,樹齡2000年,樹高35公尺,蓋因樹形看似高舉雙手喊萬歲(日本表示歡呼之意),民國65年,副總統謝東閔予以改名。另一棵樹齡2300年,萌芽期間大約是在漢朝光武帝年間,故名「光武檜」,樹高45公尺。

 

 

P1850193.JPG  

(當阿里山神木於876月以自然放倒方式終結傳奇的一生後,取而代之的則是巨木群棧道。第一期棧道以千歲檜為起點,至神木遺址處為終。綜整第二木棧道巨木群,堪稱是全台灣密度最高、也是最奢華的森林步道。)

「日本殖民臺灣初期,一八九九年時日本人小池三九郎最早發現阿里山的黑森林,而後由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琴山河合前來勘查,決定進行砍伐,並為此規劃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。鐵路於一九一二年正式全線通車,從此日本人加快了阿里山資源的開發。」

 

P1850157.JPG  

決定從神木車站坐車回阿里山車站,所以從第一巨木群棧道下山。全長約600公尺,香林國小拱橋是起點。

 

P1850169.JPG  

棧道小徑穿過福德萬古樹洞,一路在濃蔭蔽天的茂林中迂迴下降,來到香林吊橋,越往深處,更令人驚豔的才開始...

 

P1850193.JPG  

應該不是第一次造訪,卻是一路驚嘆如初次夢遊。綠蔭颯爽,芬多精濃郁,陽光穿透而下,靜聽,山林間可能還有畫眉和山雀之類啁啾,很不真實,若不是小徑一路有人,將人拉回現實...

時光重回1899年,那時候的黑森林又是什麼光景?

 

P1850189.JPG  

第一棧道巨木為1~20號,高聳入雲的你,是幾號呢?還是,你只存在於我的夢中?

 

P1850211.JPG   

(神木車站是一折返式車站,附島式月台,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登山方式的最佳觀察車站。整條鐵道在過了屏遮那車站之後,便採用「之」字形方式爬坡,當火車從二萬平爬坡到神木車站後,會碰到軌道停止的地方,也就是俗稱「阿里山火車碰壁」;當碰壁後,再往回走,就轉換至上阿里山車站方向。)

「日本人伐木後會進行植木計畫,以確保木材使用不殆盡」,但維基百科沒說的是,「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為鋪設鐵道、興建工廠,需材孔急,於是放棄原則,開始毫不疼惜地肆意濫伐台灣林木」。

 

P1850223.JPG  

從第一巨木群木棧道穿出來,剛好聽見森鐵列車要進站。其實還沒逛完,但這個11:30班次沒搭上,下一班次就兩小時後了,兩面為難哪。

人神交戰最後,還是依同行長輩決定,以最後的旅客身分,趕緊跳上車。

 

P1850197.JPG  

「直至1945年,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歸還台灣但是阿里山大森林的珍貴林木紅檜、扁柏等幾乎已被砍伐殆盡,我們現今所看到的『永結同心』、『象鼻木』皆是當初砍伐後所留下的痕跡。」

(部分文字摘錄自「阿里山全方位旅遊」網站)

 


 神木,經歷3000個四季,曾經突出在阿里山鐵道旁、鮮活在某一代人以上記憶裡,民國86年7月,不堪風吹雨蝕而倒下,順理成章地,卸下擔任阿里山精神指標的重責大任。

P1850228.JPG  

見證過這座島嶼的自然演替、歷史興衰,以及同伴在日人森林殺戮中一一倒下,雖然不能目睹兩岸交流,但仍然是對岸觀光客口中唸唸有詞的「一二三到台灣,台灣有個阿里山,阿里山上有神木…」。似乎,所有的恩怨隔閡,此刻,都漸漸放下。

將近20年過去,塵歸塵土歸土,化作春泥更護花,新綠植被已經覆了上來,鮮嫩枝椏從身體冒出頭,快和大地合而為一。不特意尋找,還真不知道它此刻傾臥何處。

 

P1850205.JPG  

下到神木車站前,做一次回眸。

不圓滿不等同遺憾,就將來不及完成的旅行,列入再訪的理由吧!或許,下次改搭神木線下山,從神怡橋接第二巨木群木棧道往上,到受鎮宮轉往姊妹潭,再好好逛逛沼平車站…

arrow
arrow

    芒果不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