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陪母親回娘家,也走進故鄉老家的空氣。

P1150230.JPG  

11月的嘉南平原,陽光沒那麼赤辣了,曬在身上,還是能蒸出了騰騰的記憶。鹽水,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月津,蜂炮嘉年華的故鄉。

小鎮一樣靜謐悠閒,還是那條老街,沒有拓寬,也不需要拓寬,門前車馬稀,連狗都慵懶了,西式街屋風貌依舊,彷彿數十年如一日

 

家人提議吃意麵來解決中餐。店家端上來招牌意麵與肉燕酥湯,卻似乎跟我記憶裡的味道有了落差?

母親身邊是印尼來的年輕看護,對她,應該是不見得有趣但新鮮的經驗。對我,則應該是多了歲月與距離的調味,少小離家,為生活奔忙,少不了苦與酸澀,距離遠了,舊地重遊,老友成新人,反而樣樣都新鮮

淡淡的酸甜苦,在我的齒頰與心間暈散,真正難忘。

 


~傳統市場外面唱歌的阿杯~
在台南鹽水傳統市場外面巧遇走唱賣藝的老先生。

中午時分,我們坐在棚下進餐,他在棚外彈唱。

P1150224.JPG  
都是古調,弦音錚鐺,略引著人們的思古幽情,曾經風華的月津港,也曾伴隨富裕之後的雅致風情?

黝黑的他,身側揹著「感謝贊助」的竹簍,沒有五十弦,卻仍頗有思華年的況味。幸好天光大亮卻不熱燙(也或者我的心情隨放假而轉變),不那麼覺得了他的辛苦。也或許是他自己不得閒,與其在家裡頤養天年,四處走唱更能享受人生?

他「生意」還算不錯!短短半小時內,繼一位年輕母親引領小孩在竹簍裡放下了贊助金,另一位年輕父親也找來跟小孩同樂。三名小孩手裡各取了一個簡單樂器,搖鈴、木棍之類,跟著老先生的主旋律一起搖擺起來,好不融洽!

第一首是「捕魚歌」,接下來換「青春舞曲」。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,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。



在南部平原長大的小孩,應該比較能夠體會鄉間午后的一種迷濛、隱約的嘉年華的氣氛。空氣中即便傳唱著青春舞曲,那歡愉也是淡淡的

 


~阿三意麵唱山歌~
不是小三喔!是台南鹽水阿三意麵!

P1150214.JPG  

這間意麵攤老店生意太好,除了老闆娘專職切小菜,還找了四位婦女幫忙照料,兩位內場負責下麵和助廚,兩位負責外場、招呼客人或收拾桌面。客人都就坐也點好需求,空檔,內外場婦女對話起來

「挖不係有點餛飩湯,汝係落(下)了沒?人客耽甲古ㄟ捏」「汝咁有講?當時講ㄟ?」外場面對內場,右手叉著腰,做勢要找對方理論,「挖某講?囝大家聽看麥,金嘛係某誣賴挖嗎?哪有這款人啦?」似乎要展開一場對決,但腔調溫軟、語氣愉悅,事實上是在互相嬉鬧。

沒隔幾分鐘,外場又起頭:「塌督ㄚ(方才)有伊位阿桑講叫我阿姨啦,哎喲喂啊,拜託勒,挖甘有介臭老尼?」內場立即接話:「阿某要叫你『小姐』喔,汝嘛卡差不多勒!」眾人笑,外場轉向老闆娘,用小女生腔調求助;「頭家娘汝看嘛勒,伊們擱置欺負挖啦」老闆娘笑著打圓場:「伊們係疼惜汝啦」。



台南地區昔為漢人在台灣最早開墾的區域,又為昔時官府所在與文化薈萃之地,即便是閩南語,腔調與用字與其他地區略有差異,句尾又習慣添加語助詞,頗有「吳儂軟語」之味。

外場內場婦女間歇性對話,話語在空氣中一來一往,隔著料理台一搭一唱,不只雙人,還有和聲及市集人聲伴奏,交織成一場即興口語的山歌般對唱,饒富趣味

享用美食之外還能欣賞表演,真是物超所值!

 


 

~鹽水意麵和肉燕酥湯~
自從北上念書工謀職,母親娘家所在的台南鹽水小鎮也從我的生活中快速淡出。

從孩提時代三不五時就往小鎮跑,外加一年一度嘉年華會似的蜂炮(母親娘家會跟著左鄰右舍開辦流水席),減到每年農曆過年大年初二陪回娘家。這兩年則因為趁長假之便出國旅遊,連過年行程都缺席了。
對意麵的懷念始終沒變。

北部很多麵店標榜著台南意麵,放進嘴裡總覺得哪裡不對勁。

P1150213.JPG  

「意麵」是福州人落腳台南鹽水後發明出來的麵,在製麵過程中完全不加水,而以鴨蛋取代,故很有嚼勁、香味獨特。因為在鹽水發跡,所以才稱為「鹽水意麵」。(至於為何稱意麵,另有典故,擇日再表)

麵的吃法分湯、乾兩種。湯麵的湯,甜而不膩,碗裡除了麵,淋上肉燥(另一老店放肉片)、放上豆芽菜就成,清爽可口,算是「清湯掛麵」,對婦女同胞應該可以100%兼顧味蕾和身材的需求。如果是乾麵怕噎著也可能吃不飽,則可以加點「肉燕酥湯」,一兼二顧,而且也是內行人才知道的喔。

肉燕酥雖然是配角,也不能不給個鎂光燈。可不是拿燕子下去炸啊,而是絞肉與魚漿拿麵皮包裹後油炸出來的美食,也就是炸過的餛飩。酥脆的肉燕酥可以當零食卡滋卡滋地乾吃,泡湯後夾帶大骨湯的鮮味,又別有滋味。



人出門在外,少了整體環境的氣味,多了揮之不去的記憶,通常對外地的家鄉食物沒法客觀給高分
但也就是因為這樣,才會更常回鄉,讓美味不再只是「夢裡作客」。

 

題外話:感謝台灣高鐵,縮短許多異鄉人回家的路!

arrow
arrow

    芒果不換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